人民日報談樓市股市泡沫 呼吁冷靜看待通脹預期
一方面是CPI、PPI仍處負增長狀態(tài),一方面卻是股市、房市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——
● 通脹預期雖已形成,但宏觀經濟實際上仍處通貨緊縮狀態(tài),通脹距離現實還很遠。
● 樓市與股市的循環(huán)飆升只會導致非理性發(fā)展和泡沫涌現,削弱實體經濟回暖基礎。
● 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,政策不能作太大調整。要重視通脹預期管理,解決好信貸結構問題。
資產價格快升 通脹仍是預期
進入年中,樓市升溫跡象愈加明顯,許多大中城市“地王”頻現,6月房價也出現年內首次同比上漲。與之相呼應,上證綜指牢牢占據3000點,相比去年11月的大盤點位,漲幅超過80%。資產價格大幅上揚不僅印證了宏觀經濟回升的事實,也讓市場平添了對可能出現通脹的擔憂。
但在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后,通脹隱憂似乎顯得過慮。據統(tǒng)計,今年上半年,CPI同比下降1.1%,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1.7%,創(chuàng)10年來新低?!拔飪r水平現仍處于低位,宏觀經濟實際上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(tài)。”摩根斯坦利大中華區(qū)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說,“但近來市場卻普遍關心通脹問題,這說明在一系列因素的引導下,通脹預期已經形成。但這僅僅是一個預期,距離現實還很遠。”
通脹的發(fā)生需要一個 基本條件,即總需求大于總供給,而目前我國產能規(guī)模依然相當大,鋼鐵、重化工等行業(yè)產能過剩非常明顯,企業(yè)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并未真正復蘇,市場供大于求的關系在短期內難以改變。另一方面,盡管近期國際原油、鐵礦石等大宗資源性產品價格反彈,但全球經濟還處于低谷,輸入性通脹在短期內并不會實現。
通脹預期加強,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,即信貸激增。上半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7.36萬億元,遠超5萬億年度貸款規(guī)模,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更是增長28.5%。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認為,信貸激增為樓市、股市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,但目前實體經濟并未全面回暖,貨幣流通速度依然很慢,不會發(fā)生全面的通脹。
關注通脹預期 控制相關風險
眼下,宏觀經濟剛剛企穩(wěn)回升,市場出現通脹預期并非完全是壞事。
股市、樓市等資產價格上揚,有助于增加百姓的財富效應;通脹預期也會增強人們的即時購買動力,拉動更多消費?!案匾氖牵瑴睾偷耐涱A期會刺激更多的民間投資。”王慶說,目前的回升主要依賴大規(guī)模的政府投資,關鍵的民間投資并未真正啟動。在通脹預期背景下,只要有合適的投資項目,民間資本會更主動、更積極地投資,這對夯實經濟回升的基礎,意義重大。
從歷史和國際經驗來看,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總是相隨。即便一個經濟體出現了通脹,只要通脹水平控制在5%以內,就有利于刺激企業(yè)投資和居民消費,促進經濟增長?!皩嶋H上,現在我們 要關注的不是通脹何時發(fā)生,而是如何穩(wěn)定通脹預期,防范惡性通脹、滯脹等局面的出現,尤其要警惕個別行業(yè)出現泡沫?!睆垥跃дf。
當前,宏觀經濟一大特征就是物價低位運行與資產價格飆升并存。據統(tǒng)計,國內房屋銷售價在今年3月首次環(huán)比上漲后,連續(xù)4個月保持增長;6月全國土地市場的成交量、成交價不斷創(chuàng)新高,土地市場重現“面粉貴過面包”。張曉晶認為,上半年新增貸款規(guī)模屢創(chuàng)天量,流動性增強讓許多企業(yè)有能力“砸錢”買地;經濟處于產能過剩狀態(tài),這些企業(yè)不愿投資實體經濟,便涌入房地產市場。
股市升溫與此也不無關系。資金充裕的大企業(yè)通過囤地拉動股價,在資本市場融資,再拿錢去買地,形成了一種“囤地—圈錢—再囤地”怪圈?!斑@種循環(huán)只會導致樓市、股市的非理性發(fā)展和泡沫涌現,削弱實體經濟回暖的基礎?!睆垥跃дf,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控制貨幣發(fā)行總量,而是要調節(jié)貨幣流向、信貸結構,防止大批資金流入虛擬經濟并助推資本市場泡沫化,使其真正進入實體經濟;同時,要拓寬民間投資的渠道,避免民間資本因投資無門而被迫殺入樓市、股市。
堅持既有政策 兼顧靈活有效
針對上述判斷,專家認為,下一步必須繼續(xù)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,不能因為在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,就停止刺激經濟政策。客觀地說,假如只有增加投資支出的財政政策,沒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相配合,現有的企穩(wěn)回升態(tài)勢是不大可能出現的?!敖诮洕鷱吞K的跡象很明顯,只有繼續(xù)堅持既有政策,才能鞏固和夯實經濟回暖的基石?!睆垥跃дf。
經濟回升,如同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半年多來中央一系列保增長的“重拳”取得明顯成效,但由于發(fā)展的不平衡,一些企業(yè)、行業(yè)生產經營較困難,企業(yè)利潤在持續(xù)下降,財政增收增支的壓力還很大,產能過剩較突出。在此關鍵期,首要任務仍是保持經濟平穩(wěn)較快發(fā)展,全面落實好中央的一攬子計劃。在這個根本問題上,不容有絲毫猶豫和動搖。
王慶認為,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通脹表現,這也是刺激政策要付出的代價。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,政策不能作太大調整。在特殊時期采取特殊之策,利遠大于弊。張曉晶表示,下一步可考慮在保增長的同時更多關注結構調整,重視通脹預期管理,根據形勢變化對貨幣政策實行動態(tài)微調,將信貸資金更多投向“三農”、中西部地區(qū)和保民生、促消費方面。 (記者崔 鵬)